12年磨一劍
12年前,魏德聖導演只是一名為了夢想初入電影工業的小小螺絲釘,偶然,他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一群在滂沱大雨中靜坐的原住民,因而勾起好奇心,跑去尋找相關資料,沒想到卻一頭栽進莫那‧魯道的世界。12年後,他戳力打造出一部水準不輸好萊塢的史詩巨片:「賽德克‧巴萊」,為國片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。
聲勢浩大的場景與充滿人文關懷的劇情,讓看過的人都說它簡直是台灣版的「大地英豪」,但更感人,最讓人佩服的其實是魏導那種不論發生何事,都要排除萬難,堅持到底的精神。
追求夢想是需要勇氣的,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你的夢想,還能繼續堅持下去是需要更大的勇氣。從宣誓醫師誓詞,成為正式醫師的那天開始,〝做一位好醫師〞就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堅持,所以,拼命遊說患者多做一些非必要手術的行為,我不做;對病人幫助有限,費用卻極為高貴的一些〝微整形〞項目,我不做;為了怕患者可能因為等太久而打退堂鼓,就無限制地加刀,甚至同時開許多台刀的一貫作業,我不做;先把手術費拉高再讓患者殺價的行為,我不做;為了節省成本而採用次級耗材的行為,我更不做;只靠美容師或諮詢師的三寸不爛之舌來拉客人,患者術後卻很難見上醫師一面的取巧行為﹝不看複診患者,醫師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開刀,就能獲得最大的單位時間產值﹞,我絕對不做!甚至我還要求患者繳納〝回診保證金〞,強迫她們來回診,以免患者因為沒有回診,卻發生非預期的狀況而不自知……
老實說,看著別人沒有原則與堅持,卻能日進斗金,收入常是我好幾倍的情形,也曾讓我的信心動搖過,幸好當內心陷入糾結時,總有一個幽微的聲音自我的心底發出:「不要忘了當年的誓詞!」
打從我離開大醫院,自立門戶至今,已經邁入第12個年頭了,我也從當初那個青澀的初生之犢,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並歷經無數手術的千錘百煉之後,成為一個刀刀都能遊刃有餘的好手,自信能讓上門求診的患者獲得最大改善。經過這些年,我知道網路上有人讚許我〝只說該說的、只做該做的〞之風骨,但也有人覺得診所的種種規定太嚴格、太機車,楊醫師這不做,那也不接,到底甚麼才做?
或許我與魏導一樣,也有一股唐吉軻德的傻勁,因為唯有義無反顧,始終如一,才能到達夢想中的彩虹橋。
留言